后勤动态

后勤故事之“暑期守护”系列 | 米饭班:无论怎样困难,每一次我们都成功地供应了米饭

 

编者按

这个暑期,博雅塔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似乎升腾出袅袅的热气,未名湖被暴雨侵袭接纳着天地间似乎永远也剪不断的雨丝,当燕园的道路上行人逐渐稀少的时候,北大后勤人依旧坚守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日日夜夜,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那些皮肤黝黑,汗如雨下的人可能是他们;那些为了抢险排水被大雨砸得抬不起头的人可能是他们;那些被夏日炎热厨房的灶火映出额头细细密密汗水的人可能是他们……

 

燕园微后勤从本期开始,不定期推出后勤故事之“暑期守护”系列,向大家介绍这些越是假期越忙碌的北大后勤人,感谢他们经年的辛劳,带给我们日日的美好!

 

 

——“咱们学校的米饭是我吃过的食堂里面最好的。”

 

——“我也是我也是!不过最近食堂的米饭口感略有变化,不知道为什么。”

 

——“呼叫餐饮中心!”

 

——“是这样的同学,米饭生产线于暑期开始停业改造,目前由艺园米饭集中加工间进行生产,各食堂独自承担部分米饭供应,因而口感上有所变化哦,让我们一起期待新的米饭生产线的回归!”

 

 

“一朝回到解放前”的米饭班

 

暑期米饭生产线开启改造,生产线由农园生产采购部暂时搬迁到艺园,在“暂驻地”艺园,米饭班的师傅们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

 

进入艺园,右手边是占满半个屋子的成袋大米,整齐摞放在木架子上,有近十垛,左手边是一张暗黄色的大方桌,上面摆放着几个水杯,还有一个存放了几部手机的小盒子,是米饭班师傅们的。正是下午临近饭点,米饭班的师傅们正忙着将做好的米饭搬到车上,运往各个食堂。但一天的工作并没有随着米饭到达食堂那一刻结束,米饭的制作流程远比我们想象的繁琐复杂,用米饭班班长蔡师傅的话说:“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嘞!”

 

在艺园,为确保师生们能在午餐时吃到热腾腾的米饭,早上六点半便能看到师傅们忙碌的身影,淘米——装盘——蒸米——装箱打散——装车,这一系列流程做完后,已经是上午九点多,而后大家又要开始清洗昨日晚餐所用的米饭箱。午饭后没有过多的休息时间,便要开始蒸制晚餐的米饭,装箱运送后,又要开始清洗午餐所用的米饭箱,一直要忙碌到晚上六点半才能够下班。

 

由于原有米饭生产线采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师傅们在制作过程中省时省力,而今原有生产线改造,米饭制作的很多流程回归了最原始、依靠人力做饭的阶段。完整的米饭制作流程中最耗时耗力的便是“淘米”,没有了机器,淘米完全依靠人工,师傅们戏称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蔡师傅在记录日常数据

 

淘洗后的大米要依靠人工放在特定的铁盘中,暑假期间大约每天100多盘,而后装进三个大约两米高的大蒸箱中蒸制米饭,每一个蒸箱用100度蒸制1小时,每次能做17箱米饭。在这里,米饭的数量不是依靠“两”,也不是依靠“盘”,而是依靠“箱”来计数,暑假期间,艺园的米饭集中加工间每天大约为师生提供一百余箱的米饭。米饭蒸制好,经师傅们细心检验过后,才能开始打散装进保温箱中,装箱后再搬运装车,运往各个食堂。

 

因开学后就餐人数大幅度增加,米饭班的工作量将翻倍,为了备战开学的米饭接力赛,除了现用的三个新型大蒸箱,师傅们“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组织团队重启了艺园食堂的一个小型旧蒸箱。经过多次实验后,目前初步的实验结果为四个蒸箱一同满负荷运转,上午的蒸制能提供米饭110箱左右,这将一定程度减轻开学后各食堂需要自己蒸制米饭的压力,同时师傅们也在思考其他可行的办法。

 


米饭班师傅们正在打散米饭

 

纯人工操作米饭生产线所带来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十月份新的米饭生产线安装结束后,将为米饭班的师傅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为燕园的师生提供“更安全、更健康、更营养、更美味、更温馨”的服务。据米饭班的师傅们介绍,“新的米饭生产线设备更新换代,它的产量更大,蒸饭更快,能够进一步缩短制作米饭的时间,也能更好地让师生吃上热乎乎的米饭。”

 

为全校师生碗中的米饭奔波

 

米饭班由七个人组成,小而精的班型、各司其职的安排、高效认真的工作,使得北京大学仅靠七人便能撑起整个燕园食堂的米饭供应。说起米饭班,还是要夸夸咱们的蔡师傅,他从一线员工一步步到生产线班长,在此埋首苦干近20年,也连续十多年被评为优秀职工。到今年9月份,就是蔡师傅在米饭班工作的整二十年。二十年的时光中,四季流转、风物变换,米饭班的其他成员来来去去,老一代米饭生产线一直陪伴着蔡师傅。

 

说起老一代米饭生产线,蔡师傅满眼不舍。蔡师傅来到北大工作后,北大引入了自动化米饭生产线设备,这也是全国首个高校采用米饭生产线,用其供应所有食堂的米饭。20余年的时光中,蔡师傅了解它的每一个零件,熟悉它的每一次运转,如今拆除的设备需直接“退休”,蔡师傅要和自己的“老朋友”说再见,很多复杂的感情凝结在米饭蒸腾的水汽中,既是不舍,也饱含怀念。老一代米饭生产线就像是蔡师傅的老伙计,他们相互陪伴了二十年的时光。2023年7月6日米饭生产线停产搬迁那天,蔡师傅提到,他又去看了老朋友最后一眼,但这天的蔡师傅来不及伤感,便急匆匆地投入到当天米饭供应中,继续延续着近二十年的坚持。

 

此外,由于时间仓促,停用旧的米饭生产线与启用新的米饭集中加工间是在同一天,为避免米饭供应出现问题,农园与艺园双方并行工作,农园米饭生产线只承担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在艺园,米饭班的其余六个人分为两组在农园与艺园工作,蔡师傅则在校园里穿梭。新设备不熟练、出现一些故障,旧设备无法全部启用……蔡师傅顶着烈日穿梭往返于艺园与农园二十多次,时间一点点流逝,校园里的师生们已经在思索午饭吃什么了,主食米饭是必不可少的。对大家而言,那天或许是夏日一个平常的周四,也或许有人注意到路上有一位行人神色匆忙地往返于艺园与农园,可能产生过好奇,却不知道这人正在为全校师生碗中的米饭奔波。

 

像这样“惊险”的事件米饭班并不是第一次经历,也不是第一次依靠敬业认真的精神、同心协力的团队合作而平稳度过。工作的二十年中,大大小小的设备故障米饭班的师傅们经历过多次,但是无论怎样的困难,米饭班“只能克服,不能退缩”。让师傅们记忆深刻的有两次“事故”,一次是停水。水对于米饭制作是最重要的,没有水无法做饭,蔡师傅组织同事依靠人力一桶桶地搬运桶装水做饭。另一次是空调故障,制作米饭的温度是100度,空调出现故障后人根本无法在里面长时间工作,由于空气上层的温度太高,以至于灯泡都被烤化了,就算这样,米饭班的师傅们都坚持蹲在地上,完成了那一天的米饭制作。

 

 

做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一年365天,除去初一到初五过年休息的日子,米饭班需要制作720次米饭,20年便是14400餐米饭,蔡师傅骄傲地说:“在工作的二十年中,无论怎样的困难,每一次我们都成功地供应了米饭。”米饭班的师傅们认为“做一行要爱一行,爱一行要精一行。” 中国人做饭讲究“差不多”、“约莫”,但是在米饭班,师傅们制作米饭是有着相对精确的水量把控的,米饭制作的水量根据米的种类不同,每次都有些许的变化,师傅们根据经验与实践使米与水达到完美融合,为师生们提供了数十年品控如一、软糯清香的米饭。

 


米饭班师傅们合影(从左至右:樊雄斌、蔡传奇、尹永利、周龙、李玉楼,刘朝卫、郝国强暑期轮休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