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育人先锋 | 何海燕:为北大提供专业化高品质服务
编者按
近日,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推荐宣传系列活动结果揭晓,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李四龙、社会学系邱泽奇、经济学院锁凌燕、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苏彦捷、物理学院刘玉鑫、附属中学戴颖荣获“教书育人先锋”荣誉称号,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陈炜、计算中心李庭晏荣获“管理育人先锋”荣誉称号,图书馆杜晓峰、会议中心何海燕荣获“服务育人先锋”荣誉称号。
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推荐宣传系列活动是根据《北京教育系统教职工职业发展多维助推方案(2022—2025)》(京教工发〔2022〕3号),由北京市教育工会开展的。
何海燕 服务育人先锋获得者
何海燕,女,1977年9月出生,籍贯甘肃,中共党员,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人力资源师、经济师,现为北京大学会议中心第五党支部书记,会议中心工程办公室主任、中关新园管理部副主任。
学生公寓服务
近12年来,在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住宿的本硕博学生最多时有1700余人,其中住宿在中关新园的有近1000人,勺园700多人。为提升服务的工作效率和学生办事便捷度,何海燕发挥专业特长,优化再造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辅助将总台与公寓服务中心合并为公寓接待中心,确保中关新园所有公寓服务业务一站式办理,24小时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实现提效降本,同时,同学们的服务体验更好了。
部门有每周特色主题培训和每年一次的动态技能评定,单位有不定期的专题培训和每两年一次技能大赛,这些都是为了着重提升员工服务意识、服务礼仪和操作技能,“三轻、四勤、五声、十一字”落实到每天每人每岗,使在住同学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舒适。
十多年来,学生公寓的洗衣服务系统实现三升级,从最早的投币式到集成在房卡上的刷卡式,再到扫码洗衣;建立学生公寓微信公众号,便于服务信息及时传递;分批分区逐步实行WiFi无线网络全园区覆盖,学生使用网络更便捷。
建立规范的户外电动车充电桩集中点,定期开展学生公寓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学生和员工的紧急逃生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推进网格化责任到人,开展月度微型消防站拉练、入户安全综合检查和蟑螂等微生物消杀。从高层窗户限位器是否松动的细节检查,到是否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建立检查台账。正是基于以上安全到位的细节管理,学生公寓运行12年,消防零事故。
以上这些是她积极依托所分管的人力资源、行政、信息、工程和安保业务在学生公寓服务管理方面所做的小细节、小事情。学生公寓以制度化、程序化的硬管理和情感式、沟通式软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了秩序、团结、和谐、贴心、绿色低碳的学生生活氛围。同学们在园区一住就是五、六年以上,与楼层服务员阿姨和门卫保安员温馨相处成了家人,彼此关照挂念,有的毕业离校了,还与他们保持着微信联络。
留学生公寓服务
最多时,会议中心居住着来自116个国家的1800多名留学生。为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借鉴国外大学学生公寓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使留学生参与到公寓的日常运行、管理和服务工作中。2018年底,中关新园酝酿成立留学生公寓管理参事会(Resident Assistant,RA参事会),在领导班子带领下,何海燕和团队成员通过自我推荐、面试沟通、民主遴选出了来自9个国家的13名留学生,组成首届RA参事会;辅助成员制定《RA参事会管理规定》,积极开展“我们一起品“中华美食互动”“留学生安全宣传月”安全知识普及等活动;夜间陪同中文水平较弱的留学生急诊看病等,它搭建起了一座学校与同学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同时也切实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博士后公寓服务
2008年,会议中心中关新园8号楼博士后公寓建成,何海燕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利用两周时间顺利完成与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信息对接、入住协议、物资交割单到物业服务相关规范流程等筹备工作,随后,亟待安置的135名博士后顺利入住。公寓的快速投入使用从根本上缓解了学校博士后住房紧张状况,有效改善了部分博后住户的居住和生活环境。24小时日常报修快速响应、邻里矛盾及时沟通化解;建立与住户代表常态化民主协商共管机制;住户代表参与公寓能源智能化管理和成本分摊测算等,她积极利用在住博士后们的专业特长,快速改进多项公寓服务管理举措,取得良好成效。在业务互动中,几位博士后老师成了新园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方面的智囊团,给园区业务提供了专业支持。博士后公寓的温馨服务和规范管理模式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优化,有二十多所高校来参观考察,达到了互相学习、经验交流、取得共识以及品牌宣传的良好效果。
疫情防控中的师生服务
2020年2月18日,中关新园 9 号楼作为北京大学“健康观察房”正式启用。因为疫情,春节前离京的员工不能返京返岗,支部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她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了由党员和积极分子24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并第一天带头值岗,规范流程,志愿值岗101天。2020年2月到5月,在疫情形势严峻时期,中关园社区急需志愿者协助开展值班值守工作,为了支援社区,她又快速组建了一支15人的志愿者队伍,持续值岗60天。疫情三年来,支部先后临时组建十余支志愿者小分队,从各类应急值岗到核酸监测点服务,从园区内志愿服务到周边社区应急值岗服务再到参与学校迎新保障服务等,从最初的20余人到近百人。
2020年至2022年,中心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类“集中观察房”“健康驿站”服务人数超过5000人次。2020年初疫情严重,师生员工对病毒的认知还较浅,大家普遍恐惧不安。3月的某一天,一位男同学突然发烧、腹泻,他急匆匆赶往校医院就诊时忘记带校园卡和身份证,在与医院急诊大夫沟通了解情况后,何海燕戴上防护用具,第一时间将同学的证件送往校医院,并与生病同学在规范距离内面对面沟通、了解其发病近几日的行程轨迹,安抚同学情绪,一边联系转运车辆送北医三院就诊,一边落实公寓第一时间对所有轨迹区域进行全面消杀。2021年6月的某个晚上,某在住学生因心理不适,在宿舍内拒绝与外界沟通,得知这一情况,何海燕立即从家赶回单位,有着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她,情真意切、专业细致地隔门为同学疏解情绪,在她真挚的循循善诱下,同学打开了门,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无助……三年来,何海燕和所其在的团队坚持走动式管理,用点滴爱心真心、细心耐心的服务为疫情之下的同学们带去了温暖和安心。
疫情三年来,她全情投入,疫情略有缓解,及时利用疫情空窗期,或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重要室内施工改造和完善项目,或推进各类专题培训等;疫情形势严峻,她直接入住单位,经常连续几天、十几天、二十多天不回家,抗疫在一线,冲锋在一线。
服务育人新探索
高校劳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全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新着力点,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坚持立德树人,顺时应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劳动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实践,组织学生记者深入一线采访30位先进工作者和学生志愿者代表,书写了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故事,集结出版了《劳动最光荣——燕园里奋斗者的故事》。作为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留学生公寓园区的第一批建设者,何海燕是书中的主人公之一。2022年9月2日,她为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学院的硕博新生进行了一场“新时代奋斗者情景故事会”分享课,这种以故事化、情景化、演讲式授课风格为特点的情境课堂,增强了育人实效,是创新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协同效应的有益探索和尝试。目前,她和伙伴们正在结合上述成果,根据慕课教学要求调整结构逻辑,计划推出劳动思政课。
她热爱北大,时刻牢记为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专业化高品质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殊规律,在综合行政、人力资源、工程运行、安全保卫、康体健身、公寓服务等多个部门管理运行中,在北京大学后勤系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践中,以德立身,热爱岗位,敢于担当,钻研创新,勇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