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青年文明号|北大燕南美食副食班组:“艺”去“燕”来,初心不改

 

燕南美食副食班组现有成员10名,其中40岁以下7名,在人生关键的青年时期于北京大学拼搏奉献、薪“伙”相传。燕南美食开业筹备期间,班组成员爱岗敬业、苦干实干,精心梳理菜品、狠抓设备细节,保质保量提供服务、圆满完成搬迁任务,实现高效无缝对接。

 

副食班组合影
 

 

 

以心焕新,以新唤心

 

“每次去图书馆都要怀念一下燕南”“想念中午高峰期站着吃饭的日子”“在燕南,我们找到了家里的口味”……停业改造的334天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着吃饭的独家记忆、慰藉人心的家乡味道,让北大师生对燕南食堂念念不忘。面对这份认可与期望,班组尽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扎实做好艺园服务保障;打响第一枪,全力护航燕南顺利开业。

 

开业前一个月,有的师傅早晨5点多就起床工作,有的师傅夜里12点多才收工休息。保证正常出餐的同时,师傅们充分利用工作空档,齐心协力搬运物资。“搬走的不仅是食堂的物品,还有我们的团队精神”,班组成员如是说。

 


齐心协力搬运操作台

 

“既是旧的约定,也是新的念想。”从燕南迁往艺园,从艺园回到燕南,班组在保留经典菜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菜,梳理新旧菜谱近300个,综合考虑食品安全、营养成分、师生口味,从细节处着眼、以小事为抓手,尽可能做到份量合适、荤素搭配。他们还利用闭餐时间,每天试验2—3道菜品,保证开业前筹备完毕、开业时可直接供应。其中,养生莲子猪肚、黄焖鸡、干锅莲藕等菜品俘获了师生的胃,温暖了师生的心。

 

 

边建边改,边干边学

 

“做菜可以等食材都准备好了再下锅,服务保障工作可不能。”为了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班组在实践中找思路、寻方法,边建设、边改进。经过现场测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6张桌子、54把椅子,缓解人流拥挤,满足就餐需求;安排专人统筹一二层及地下餐厅,现场调控出餐品种,确保不空台、不断档;增设小份菜、提供拼盘菜,将地下一层改造为健康餐厅,以更营养的标准研发菜品、改进出餐。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是班组一贯秉持的原则。老师傅向年轻一代传授服务质量“十字方针”、“一个微笑两句话”等工作经验,与新入驻的合作经营档口交流工作要点,并且在每日例会上互相学习,共同提升。

 


“传帮带”业务培训

 

知物由学,学无止境。作为一个精益求精的团队,班组把坚持学习作为远航动力和搏击能量。由于燕南美食开业前常有用电查电需求,郑守芳师傅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学习报考电工并成功获得证书。他常说:“山东好汉就要敢为天下先”。

 

 

温暖小家,服务大家

 

对内,他们倾心打造小家庭,团结协作,各司其职。一次搬迁时突然下雨,班组成员互相提醒换上雨衣,注意避雨,以免感冒。“定海神针”尹兴凯临危不乱,快速制定搬运计划,叮嘱“男同志传递码放,女同志清点数量”,着眼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对外,他们用心服务大家伙,以师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将北大餐饮人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针对师生反馈的套餐菜品搭配问题,班组重新核算菜品单价后安排单独售卖,方便师生自由选购;针对就餐高峰的占座乱象,班组安排专人时时巡视,善意提醒,现场解决。

 


凌晨扫雪

 

“我们早点起来扫雪,师生就能安全走到食堂,吃上一口热乎饭。”雪后的燕园多了几分谐趣和雅致,引得师生嬉戏打闹、赏雪踏冰,但对北大餐饮人而言,白皑皑的雪就是沉甸甸的责任。凌晨时分,当大家还沉浸在梦乡,班组成员逆风而行,提前到岗,将地面洒满粗盐,用铁锹铲除冰雪,只为守护北大师生的美好“食”光。

 

“‘青年文明号’是对我们的充分肯定。我们将带着这份荣誉,继续坚守初心,不断创新提升,为北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餐饮服务,为打造一流的校园餐饮文化不懈努力!”共研烹饪技术,共扬餐饮精神,共建品质校园,燕南美食副食班组在行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