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燕园文化讲坛 | 北京农学院朱强博士讲授“寻踪畅春园”

 

3月17日下午,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朱强博士做客“燕园文化讲坛”,为北大师生带来题为“寻踪畅春园:历史、探索与传承”的讲座。讲座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层报告厅举行,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群,畅春园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清朝皇帝的居住地和政务中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朱强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畅春园的历史风貌、区位布局,及其与北京大学校园的空间关系,并分享了他在畅春园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朱强作讲座

 

畅春园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是清朝第一座位于北京城外的皇家离宫。畅春园在明代李伟的清华园旧址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约87公顷,其设计融合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布局精巧、层次丰富,体现了康熙皇帝“节俭、亲贤、勤政”的治国理念。园内水草丰茂,万泉河穿园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朱强团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交叉比对,并结合现代测绘技术和数字建模推演,复原了畅春园的布局与风貌。

 

朱强认为,畅春园的历史价值与丰富内涵不仅仅在于皇家园林的精巧别致,更在于其在清代历史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畅春园对三山五园的地区格局,尤其是对圆明园的营造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畅春园不仅是康熙皇帝的居住地和政务处理中枢,也是清朝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康熙皇帝在此接见传教士,学习西方的数学、天文等科学技术,推动了中西文明的对话。

 

北京大学校园与畅春园在空间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朱强通过历史地图与现代卫星图像的对比,展示了畅春园遗址与北大校园的叠加情况。他指出,北大校园内的承泽园等地曾是畅春园的一部分,这些区域至今仍保留着部分历史遗迹。

 

朱强强调,了解畅春园的历史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北大校园历史的认识,也对培养师生的乡土情怀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畅春园的遗址逐渐被现代建筑所覆盖。朱强在讲座中提出了“唤醒畅春”计划,建议通过设立遗址公园、加设地理标识体系、建立文化展厅等方式,推动畅春园的保护与利用。他还呼吁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开展抢救式研究,进一步挖掘畅春园的历史价值。

 

海淀区政府近年来也高度重视三山五园的保护工作,成功创建成为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朱强表示,未来畅春园的遗址有望通过考古发掘和公众展示,重新焕发生机。

 

聆听讲座的师生表示,本次讲座不仅提供了深入了解校园历史的机会,也为畅春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家将共同努力,推动畅春园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房地产管理部主办,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承办,是“燕园文化讲坛”系列活动之一。

 


合影

 

 

主讲人简介:

朱强,博士,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北京皇家园林知名青年学者,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自2015年创建三山五园研究团队以来,广泛开展园林科普与遗产保护活动,多次担任央视节目嘉宾,代表作有“今日宜逛园”系列专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