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守护历史文脉的法治密钥——高小龙研究员深度解读文物保护法
为了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推动北京大学的文物保护工作,一场题为“保护利用,依法护航”的专题讲座于3月28日下午在北大科技大厦二层报告厅举行。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高小龙,是北京市文物保护法规专家、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曾任北京市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讲座中,他通过一系列丰富翔实、生动具体的典型案例,逐章介绍了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内容。他重点对新修订、新增的条款进行了详细解读。新修订《文物保护法》保持了原本的八章结构,但是条目从原来的80条增加到了101条。其中,明确了文物的概念,增加了文物普查调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先调查后建设”等六项重要制度,同时加强了文物保护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要求,规定的处罚力度也从原来的最高五十万元提高到一千万元,各项内容更加完备、更加严格。
在讲座中,高小龙着重介绍了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相关内容,也以北大校园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作为实例进行了讲解,拉近了现场听众与《文物保护法》的距离。在交流答疑环节,听众提出的一些北大文物保护工作中困扰已久的疑难问题,高小龙作了精彩解答。比如,应当以保持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时的原状为保护原则。
北京大学校园内有“未名湖燕园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承泽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治贝子园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多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除了文物建筑,还有燕南园建筑群等北京市公布的历史建筑共46栋。如何协调好文物保护工作和学校发展建设,日益成为北大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次讲座也为此提供了有益启发。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保护工作受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工作也很快被提上日程。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11月8日修订通过,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为落实中宣部等六部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的通知精神,北大党委宣传部、房地产管理部、基建工程部和燕园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了本场讲座,四个支部的党员和校内文物建筑使用单位代表现场聆听了讲座。大家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加深了他们对《文物保护法》的理解,对做好北大文物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